top of page

关于bulbul的一首诗

2023

影像装置,尺寸可变

包含视频(2023,单屏视频,6分07秒),大巴座椅,车窗,带亮片织物,迷你电风扇,手机

 

视频《关于bulbul的一首诗》来自老艺人们和徒弟们的一次大巴采风之旅,我同行并拍摄,且配上了一首我改写自赫列勃尼科夫的诗。bulbul是一种鸟,常被用来比喻歌者。ta们在途中的吟唱时常让我热泪盈眶,在我心目中,ta们是伟大的艺术家。人们经常忘了ta们不仅是(从城市来的研究者、创作者)采风的对象,也是创作的主体,ta们动人的吟唱、弹奏可能也从采风中来。

展览现场布置成那个大巴车内部,我想召回那个我爱的场景​,我想不断重返并与片中人重逢“采风”是主客体位置的体现。在片中,​乡村音乐家们观看窗外,我观看ta们,而在现场,观众又坐在ta们的座位上观看这一切。但现场的车窗外没有一般意义上的风景,这两个像屏幕又像取景器的黑框中只有永恒闪烁的噪点。带亮片织物是我在当地生活期间在农村集市上淘到的。整个大巴车厢壁上也有微光在抖动。

这个影像装置是个展《采风:风的若干采样》的第一部分,讨论采风、采样、取景。​以下文字来自策展人陈旻:

“在上古时代,‘采风’是一种治理手段,中央政府定期派官员去地方采集歌谣,观民风以知其得失。这里的‘风’可以被理解为大气中的风、社会的风俗和人的风范、自然的风景、或是民歌。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左翼诗歌运动到火热的50-80年代,文学和艺术工作者响应号召‘到群众中去’,社会主义时期的‘采风’运动尝试调和个人创作和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,让创作者成为生产环节的一部分。

 

我们可以将‘采风’视为一套具有审美价值和信息反馈机制的系统,它将生产性置于作者性和原创性之上。在展览的入口处,李丹的影像装置《关于bulbul的一首诗》记录了一次采风的亲身经历。那是一个‘作品’诞生的纯粹时刻、一个民间艺人和基层文艺工作者的身份界限变得模糊的时刻。‘采风’,或者说,采样,是艺术家的工作模式,采样及其提出的纯粹性问题是她的工作对象。”

微信图片_20231219161526.jpg
很短的0822.mp4 - VLC media player 2023_12_22 18_12_54.png
微信图片_20231221133058.jpg
bottom of page